Web安全
计算机网络
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
运输层(传输层)
应用层
基础漏洞
01前端基础【HTML】
02前端基础【CSS】
03后端基础【PHP速通】
04后端基础【PHP面向对象】
05MySQL基础操作
06前后端联动【代码练习】
07SQL注入概述
07SQL 注入类型
08SQL注入 Labs
08SQL注入速查表
09XSS
09XSS【概述版】
09XSS Labs
10跨站请求伪造【CSRF】
11服务器端请求伪造【SSRF】
12XML 外部实体注入【XXE】
13代码执行漏洞
14命令执行漏洞
15文件包含漏洞
16文件上传漏洞
17反序列化漏洞
18业务逻辑漏洞
19未授权访问漏洞集合
20跨源资源共享【CORS】
21SSTI模板注入
22并发漏洞
23点击劫持【Clickjacking 】
24请求走私
25路径遍历
26访问控制
27身份验证漏洞
28WebSocket
29Web缓存中毒
30HTTP 主机头攻击
31信息泄露漏洞
32原型污染
33NoSQL注入
小程序
小程序抓包
SessionKey
Appsecret与access_token
openid
数据库
MySQL
Oracle
MongoDB
Redis
PostgreSQL
SQL server
中间件
Nginx
Apache HTTP Server
IIS
Tomcat
框架
ThinkPHP
Spring
Spring Boot
Django
访问控制
身份认证(Authentication)
授权(Authorization)
单点登录(SSO)
零信任(ZTA)
分布式身份(DID)
-
+
首页
计算机网络
## 网络  ## 互连网(互联网)  ## 因特网   ### 发展阶段  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   ### 管理机构  ##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现阶段计算机网络的一个较好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主要是由一些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互连而成的,而这些硬件并非专门用来实现某一特定目的(例如,传送数据或视频信号)。这些可编程的硬件能够用来传送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并能支持广泛的和日益增长的应用。 可编程的硬件:不限于计算机,而是包括了智能手机、具有网络功能的传感器以及智能家电等智能硬件,这些硬件一定包含有中央处理单元(CPU)。 各类应用:计算机网络并非只用来传送数据,而是能够基于数据传送进而实现各种各样的应用,包括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应用。 ## 计算机的分类 按交换方式:  按使用者:  按传输介质:  按覆盖范围:  按拓扑结构:     ##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被用来从不同方面度量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常用的八个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利用率、丢包率。 ### 速率 比特(bit,记为小写b)是计算机中数据量的基本单位,一个比特就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一个1或0。 数据量的常用单位有字节(byte,记为大写B)、千字节(KB)、兆字节(MB)、吉字节(GB)以及太字节(TB)。  速率是指数据的传送速率(即每秒传送多少个比特),也称为数据率(Data Rate)或比特率(Bit Rate)。 速率的基本单位是比特/秒(bit/s,可简记为b/s,有时也记为bps,即bit per second)。速率的常用单位有千比特/秒(kb/s或kbps)、兆比特/秒(Mb/s或Mbps)、吉比特/秒(Gb/s或Gbps)以及太比特/秒(Tb/s或Tbps)。  ### 带宽 带宽在模拟信号系统中的意义:某个信号所包含的各种不同频率成分所占据的频率范围。 单位:Hz(kHz,MHz,GHz)。 带宽在计算机网络中的意义:用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即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单位:b/s(kb/s,Mb/s,Gb/s,Tb/s)。 数据传送速率 = min [ 主机接口速率,线路带宽,交换机或路由器的接口速率 ]  ### 吞吐量 吞吐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接口的实际数据量。吞吐量常被用于对实际网络的测量,以便获知到底有多少数据量通过了网络。 吞吐量受网络带宽的限制。  ### 时延 时延是指数据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耗费的时间,也称为延迟或迟延。 数据可由一个或多个分组、甚至是一个比特构成。  ### 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是传播时延和带宽的乘积。 ### 往返时间 往返时间(Round-Trip Time,RTT)是指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分组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接收端发来的相应确认分组为止,总共耗费的时间。 ### 利用率 链路利用率:链路利用率是指某条链路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即有数据通过);完全空闲的链路的利用率为零。 网络利用率:网络利用率是指网络中所有链路的链路利用率的加权平均。 根据排队论可知,当某链路的利用率增大时,该链路引起的时延就会迅速增加。 当网络的通信量较少时,产生的时延并不大,但在网络通信量不断增大时,分组在交换节点(路由器或交换机)中的排队时延会随之增大,因此网络引起的时延就会增大。 ### 丢包率 丢包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传输过程中丢失的分组数量与总分组数量的比率。 分组丢失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 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出现误码,被传输路径中的节点交换机(例如路由器)或目的主机检测出误码而丢弃。 - 节点交换机根据丢弃策略主动丢弃分组。 丢包率可以反映网络的拥塞情况: - 无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0。 - 轻度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1%~4%。 - 严重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5%~15%。 ##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连)的核心制定机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简称 ISO)**,该机构主导了 OSI 七层模型的定义,旨在为全球计算机网络提供统一的通信架构标准,解决不同厂商设备间的兼容性问题。 - **定义** :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它定义了网络中各层的功能和接口。 - **作用** :通过分层结构,将复杂的网络通信问题分解为多个相对简单的层次,便于管理和维护。     ### 专用术语 **实体**是指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对等实体**是指通信双方相同层次中的实体。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在“水平方向” 进行“逻辑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在“水平方向” 进行“逻辑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协议的三要素:语法、语义、同步。  协议是“水平”的,而服务是“垂直”的。 实体看得见下层提供的服务,但并不知道实现该服务的具体协议。下层的协议对上层的实体是“透明”的。 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交换信息的逻辑接口称为服务访问点SAP,它被用于区分不同的服务类型。 帧的“类型”字段、IP数据报的“协议”字段,TCP报文段或UDP用户数据报的“端口号”字段都是SAP。 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包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 同一系统内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包称为服务数据单元(Service Data Unit,SDU)。  ## OSI 参考模型 ### 七层结构 **物理层** :负责比特的传输,定义了物理接口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过程特性。 **数据链路层** :将物理层接收到的原始比特流组织成帧,进行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网络层** :负责数据包的路由选择和转发,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 **传输层** :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务,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如 TCP 和 UDP 协议。 **会话层** :管理会话和连接,负责建立、维护和终止会话。 **表示层** :进行数据的表示和转换,如数据加密、压缩和编码等。 **应用层** :为用户提供各种网络应用程序和服务,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万维网等。 **协议与服务** :各层之间通过协议和服务进行交互,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上层使用下层的服务。   ## TCP/IP 参考模型 ### 四层结构 **网络接口层** :对应 OSI 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负责与网络介质的接口和数据帧的传输。 **网络层** :对应 OSI 模型的网络层,主要协议为 IP 协议,负责数据包的路由选择和转发。 **传输层** :对应 OSI 模型的传输层,主要协议为 TCP 和 UDP 协议,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务。 **应用层** :对应 OSI 模型的应用层、表示层和会话层,为用户提供各种网络应用程序和服务。 
毛林
2025年9月24日 11:51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PDF文档(打印)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