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产品
01防火墙(FW)
02下一代防火墙(NGFW)
03Web应用防火墙(WAF)
04入侵防御系统(IPS)
05入侵检测系统(IDS)
06统一威胁管理(UTM)
07堡垒机
08终端检测与响应(EDR)
09扩展检测与响应(XDR)
10网络检测与响应(NDR)
11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SIME)
12态势感知平台
13网闸
14探针
网络安全厂商产品命名
-
+
首页
04入侵防御系统(IPS)
入侵防御系统(IPS)是纵深防御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提供了传统防火墙所不具备的主动、深度的内容检测和实时阻断能力。 尽管面临加密流量和0day攻击的挑战,但通过融合多种检测技术、集成威胁情报和上下文信息,现代IPS(NGIPS)依然是抵御网络入侵、保护核心资产不可或缺的利器。 ## 概述 入侵防御系统(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 是一种主动的、在线(串联) 部署的网络安全设备或技术。它的核心使命是实时检测并主动阻断网络中的已知和未知恶意活动,防止其对受保护的网络和系统造成损害。 可以将IPS视为一个高度智能且主动的“网络卫兵”: - 防火墙 像一个门卫,根据规则(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决定是否放行。 - IPS 则像一个在门内对每一个进入的人进行贴身检查的安保专家,不仅能识别出携带武器(已知攻击)的危险分子,还能通过其行为判断出有犯罪意图(异常行为)的人,并立即将其制服,阻止其进入。 它与入侵检测系统(IDS) 的关键区别在于: - IDS(检测):旁路部署,像监控摄像头,负责监控、报警和记录,但不直接干预流量。 - IPS(防御):串联部署,像一道安检门,负责检测、判断并实时阻断恶意流量。 ## 特点 主动在线防御:这是IPS最根本的特征。它直接串联在网络流量路径中(例如网络出口、内部关键区域边界),有能力实时丢弃恶意数据包、中断攻击会话或重置连接。 实时性与高性能:由于所有流量都必须经过它,IPS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深度检测和分析,不能成为网络瓶颈。因此,高性能硬件和高效的检测算法是其关键。 深度检测能力:IPS不仅检查数据包的头部信息,更重要的是对数据包的载荷(Payload) 进行深度分析,以识别隐藏在其中的攻击代码和恶意行为。 精确性与低误报:误报(将正常流量误判为攻击)对于IPS是致命的,因为一次错误的阻断可能导致关键业务中断。因此,高质量的IPS必须具备极高的检测准确性。 ## 功能 ### **漏洞利用攻击防护** 这是IPS最经典的功能。它拥有一个庞大的漏洞特征库(Signature),能够识别并阻断针对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数据库等软硬件漏洞的利用尝试,例如:缓冲区溢出、SQL注入、远程代码执行等。 ### **恶意软件传播阻止** 能够检测和阻断蠕虫、木马、僵尸网络等恶意软件在网络内外的传播与通信。它可以识别恶意软件的特定通信模式或代码片段。 ### **协议异常检测** 定义各种网络协议(如TCP/IP, HTTP, DNS, FTP)的标准行为规范。任何偏离此规范的非标准或畸形通信(如协议格式错误、流量速率异常),都会被视作攻击或可疑活动而被阻断。 ### **数据泄露防护** 通过预定义的关键字、正则表达式或数据指纹(如信用卡号、身份证号模式),检测并阻止敏感数据被非法窃取和传输出内部网络。 ### **僵尸网络与C&C通信阻断** 能够识别受感染主机与外部命令与控制(C&C)服务器之间的通信特征,并中断这种连接,使攻击者无法控制内网中的“肉鸡”。 ### **应用层攻击防护** 针对特定的应用层协议(如HTTP, SQL, FTP)进行深度分析,防御例如跨站脚本(XSS)、命令注入、应用层DDoS攻击等 ## 检测技术 IPS综合运用多种检测技术来平衡检出率和误报率。 ### **误用检测(签名检测)** 原理:基于一个庞大的、持续更新的攻击特征库。就像杀毒软件的病毒库一样,当流量匹配到某个特征时,即被判定为攻击。 优点:对已知攻击准确率高、误报率低。 缺点:无法防御未知的(0day)攻击,依赖特征库的及时更新。 ### **异常检测** 原理:首先建立网络或系统在正常情况下的行为基线(如流量大小、连接频率、协议类型)。当流量行为显著偏离这个基线时,即被判定为异常或攻击。 优点:有可能发现未知的零日攻击和新型威胁。 缺点:误报率相对较高,配置和调优复杂。 ### **信誉检测** 原理:与云端威胁情报网络联动,获取IP地址、域名、URL的文件信誉评分。当流量试图访问一个已知的恶意IP或域名时,IPS可以直接阻断。 优点:能够提前阻断与已知恶意源的通信,防患于未然。 ### **行为分析** 原理:不依赖单一数据包的特征,而是分析整个会话或多次会话的序列行为模式,以发现更隐蔽、更复杂的持续性威胁(APT)。 ## 部署模式 IPS必须串联部署在需要保护的网络链路中。常见的部署位置包括: 网络边界:位于防火墙之后,对允许进入内网的流量进行更深层次的清洗。 内部关键区域前方:例如,部署在数据中心服务器区、核心数据库或财务部门网络的前端,提供重点防护。 远程接入点:对VPN等远程访问流量进行安全检测。
毛林
2025年10月24日 16:03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PDF文档(打印)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