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安全
云安全概述
阿里云概述
亚马逊AWS概述
云计算导论
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
虚拟化
分布式文件系统
云存储
数据处理
并行计算
OpenStack
容器
Kubernetes概述
Serverless
Hadoop
云原生
云数据中心
微服务
对象存储OSS
云存储
对象存储
对象文件(Object)
存储桶(存储空间)
通过外网访问OSS
存储桶漏洞
STS访问OSS
权限与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
Bucket&RAM Policy
预签名
Docker
01docker概述
02docker安装
03目录结构
04基础操作
05底层原理【理论】
06底层原理【实践】
07DockerFile
08容器反查Dockerfile
09Docker 逃逸
-
+
首页
云计算概述
 ## 什么是云计算 对于云计算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现阶段广为人们接受的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的定义: 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通俗理解:云计算本质是 “把计算资源(硬件 + 软件)搬到网上,像用电 / 用水一样按需租用”—— 无需自己购买服务器、搭建机房,而是通过网络从云厂商(如阿里云、AWS)那里租用资源,按使用时长 / 流量付费。 云计算是继20世纪80年代大型计算机到客户端-服务器大转变之后的又一种信息技术的巨变。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热备份冗余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云计算是基于网络以服务方式将分散的计算、存储、软件等信息技术资源进行供应和管理的模式。云计算作为信息技术发展和服务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已成为数字经济的关键技术基座,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构建良好数字生态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 五个基本特征 > 按需自助服务(On-demand Self-Service) 用户无需人工联系云厂商,可通过云平台(网页 / API)自主申请资源,比如: - 电商平台大促前,自主扩容服务器数量; - 个人开发者自主开通云数据库,设置存储容量。 > 广泛网络访问(Broad Network Access) 资源可通过 “标准网络” 访问,支持多种终端(手机、平板、笔记本、服务器),无需局限于特定设备: - 员工用手机登录云办公软件(如飞书云文档); - 工程师在外地通过笔记本管理云端服务器。 > 资源池化(Resource Pooling) 云厂商将物理资源(服务器、存储)整合为 “共享资源池”,按用户需求动态分配,且用户无需关心资源具体位置: - 不同企业的服务器可能来自同一物理机房的资源池,但逻辑上隔离; - 存储资源池可按需分配给不同用户,避免物理硬盘闲置。 > 快速弹性伸缩(Rapid Elasticity) 资源可 “快速扩容 / 缩容”,且扩容时几乎无上限,缩容时不浪费成本: - 直播平台突发流量(如明星开播),10 分钟内将服务器从 10 台扩容到 100 台; - 流量高峰过后,自动缩容回 10 台,只付实际使用的资源费用。 > 按使用付费(Measured Service) 按 “实际使用的资源量” 计费,类似水电表: - 服务器按 “小时 / 天” 计费,存储按 “GB / 月” 计费,网络按 “流量” 计费; - 个人开发者测试项目时,每月可能仅需几元,避免 “买服务器闲置” 的浪费。 ## 四类部署模型 根据 “资源池归谁所有、谁能使用”,分为四类部署模型,对应不同场景需求: > 公有云(Public Cloud) 资源归云厂商所有(如阿里云、AWS),向公众开放租用; 优势:成本低、无需维护、弹性强; 适用:中小企业、个人开发者、互联网业务(如电商、直播)。 > 私有云(Private Cloud) 资源仅归 “单个组织” 所有(如企业自己搭建的云平台),仅限内部使用; 优势:安全性高、合规性强(数据不流出企业); 适用:金融、政府、医疗等对数据安全要求极高的领域(如银行核心系统)。 > 混合云(Hybrid Cloud) 结合 “公有云” 和 “私有云”,两者通过网络互通,资源可灵活调度; 典型场景:企业将 “核心数据(如用户隐私)” 放在私有云,“非核心业务(如营销活动)” 放在公有云,高峰时从公有云扩容; 适用:大型企业(兼顾安全与成本)。 > 社区云(Community Cloud) 资源归 “多个行业相关组织” 共有(如多个医院共建的云平台),仅限社区内成员使用; 优势:共享成本、满足行业共性需求(如医疗数据合规); 适用:行业联盟、同领域机构(如高校联盟、区域医疗集团)。 ## 三大服务模型 不同用户对 “资源控制权” 的需求不同,因此云厂商提供三种核心服务模型,从 “租硬件” 到 “租软件”,用户管理成本逐步降低: | 服务模型 | 英文缩写 | 核心定义 | 用户操作层面 | 典型案例 | | -------------- | -------- | ------------------------------------------------------------ | ----------------------------------------- | ----------------------------------------------------- | | 基础设施即服务 | IaaS | 提供 “底层硬件资源”(服务器、存储、网络),用户需自己部署操作系统、软件 | 管理 “操作系统 + 应用”,不管理硬件 | AWS EC2、阿里云 ECS、腾讯云 CVM | | 平台即服务 | PaaS | 提供 “开发运行平台”(含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用户直接开发应用 | 只管理 “自己的应用代码”,不管理平台和硬件 | 阿里云 PolarDB(云数据库平台)、Google App Engine | | 软件即服务 | SaaS | 提供 “现成的软件应用”,用户直接使用(无需安装、维护) | 零管理成本,仅需使用软件功能 | Office 365、钉钉(云办公软件)、 Salesforce(云 CRM) | ### I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核心逻辑:云厂商提供 “虚拟化的硬件资源”,相当于用户 “租了一台远程的‘虚拟服务器’”,但需自己搭建操作系统、安装软件。 用户操作场景: - 企业 IT 团队租用阿里云 ECS 实例,安装 Linux/Windows 系统,再部署 MySQL 数据库和自研的业务系统; - 个人开发者租用 AWS EC2,搭建测试环境,验证代码在不同系统下的兼容性。 关键特征: - 资源可按需扩容(如从 2 核 4G 服务器升级到 8 核 16G); - 按 “使用时长 / 资源规格” 计费(如阿里云 ECS 按 “小时 / 天” 收费,存储按 “GB / 月” 收费); - 适合对 “底层环境有强自定义需求” 的场景(如需要特殊操作系统、定制化中间件)。 ### PaaS 平台即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 核心逻辑:云厂商将 “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如缓存、消息队列)” 打包成 “开发平台”,用户无需关注底层环境,直接在平台上编写、部署应用。 用户操作场景: - 开发者在 Google App Engine 上用 Python/Java 编写 Web 应用,无需手动安装 Tomcat 服务器、配置 MySQL,平台自动提供运行环境; - 企业用阿里云 PolarDB(云数据库平台)存储业务数据,无需担心数据库的备份、扩容、故障修复(云厂商自动完成)。 关键特征: - 聚焦 “开发效率”:省去环境搭建、版本兼容、运维监控的时间; - 内置 “高可用能力”:平台自动实现数据库主从备份、应用负载均衡; - 适合 “快速开发迭代” 的场景(如创业公司开发 MVP、互联网企业的短期项目)。 ### SaaS 软件即服务(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 核心逻辑:云厂商直接提供 “现成的软件应用”,用户通过浏览器 / APP 即可使用,无需下载、安装、维护(软件的升级、bug 修复全由厂商负责)。 用户操作场景: - 员工用 Office 365 在线编辑文档,无需安装 Office 客户端,且文档自动保存在云端; - 企业用钉钉 / 企业微信进行办公协作(考勤、审批、会议),无需搭建服务器,注册账号即可使用; - 销售团队用 Salesforce 管理客户信息(CRM 系统),无需维护客户数据库,直接录入 / 查询数据。 关键特征: - 零运维成本:用户只需 “用软件”,无需关心任何技术细节; - 多终端同步:数据存储在云端,手机 / 电脑 / 平板登录后可实时获取最新数据; - 按 “订阅制” 计费(如 Office 365 按 “用户 / 月” 收费,钉钉基础版免费、高级版付费)。 ### 直观区分 为了更直观区分,可通过 “租房场景” 类比,核心是 “用户需要自己‘装修 / 添置家具’的范围”: - IaaS = 租毛坯房:房东只提供 “空房子”(硬件),你需要自己买建材、装修、买家具(装系统、部署软件); - PaaS = 租精装房:房东已装好水电、刷好墙、配好家具家电(OS、数据库、中间件),你只需带个人物品(应用代码)入住; - SaaS = 住酒店:酒店提供 “拎包入住” 的房间(现成软件),清洁、维修、水电全由酒店负责(厂商维护),你只需支付房费(订阅费)。 ### 如何选择 若你是企业 IT 架构师,需要定制化底层环境(如特殊操作系统、安全合规要求)→ 选 IaaS; 若你是开发者,只想专注写代码,不想管环境搭建 / 数据库运维 → 选 PaaS; 若你是普通用户 / 企业行政,只需用软件功能(如办公、客户管理),不想碰任何技术操作 → 选 SaaS。 ## 产生背景 云计算的核心是 “解决传统 IT 架构的痛点”,其产生离不开以下四大核心驱动因素: > 技术基础 没有底层技术支撑,“资源池化、弹性伸缩” 就是空谈,以下技术是云计算的 “基石”: - 虚拟化技术(1990s-2000s):早期的虚拟化技术(如 VMware 1998 年推出的 VMware Workstation)解决了 “物理服务器利用率低” 的问题 —— 能将一台物理机拆分为多台 “虚拟机(VM)”,实现硬件资源的逻辑隔离与共享。这是 “资源池化” 的核心技术,没有虚拟化,就无法将大量分散的服务器整合成统一的云资源池。 - 分布式技术(2000s):随着互联网数据量爆发,单台服务器无法处理海量存储与计算需求。分布式文件系统(如 Google 2003 年提出的 GFS)、分布式计算框架(如 MapReduce)实现了 “将任务拆分到多台服务器并行处理”,为云计算的 “大规模、高可用” 提供了技术保障。 - 网络技术(2000s 后):宽带网络的普及(如光纤入户、4G 前身的部署)让 “通过网络远程访问计算资源” 成为可能 —— 用户无需在本地拥有强大硬件,只需通过网络连接云端,即可使用海量资源(类似 “用网线代替硬盘线”)。 > 成本痛点 2000s 前,企业采用 “自建机房” 的传统 IT 模式,存在三大致命问题: - 前期投入高:买服务器、建机房、部署系统需投入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中小企业难以承担; - 资源利用率低:为应对 “峰值流量”(如电商大促、节日活动),企业需按最大需求采购硬件,但大部分时间服务器利用率不足 30%(比如平时用 10 台,大促用 50 台,其余 40 台常年闲置); - 运维成本高:需组建专业团队维护硬件(如服务器故障修复)、升级软件(如操作系统补丁),人力成本占 IT 总支出的 60% 以上。 云计算的 “按需租用、按使用付费” 模式,恰好解决了这些痛点 —— 企业无需买硬件,只需按实际需求租资源,闲置成本为零,运维全由云厂商负责。 > 需求驱动 2000s 后,互联网行业(如电商、社交、游戏)爆发,对 IT 资源提出了新要求: - 弹性伸缩需求:业务流量波动极大(如直播平台 “明星开播” 时流量骤增 10 倍,结束后回落),传统 IT 架构无法快速扩容(采购服务器需几周时间),而云计算可在分钟级完成扩容 / 缩容; - 快速迭代需求:互联网产品需 “小步快跑、快速试错”(如 APP 每周更新版本),传统 IT 模式下,搭建测试环境、部署新功能需数天,而云计算可通过 API 一键开通资源,缩短上线周期。 > 前身 云计算并非全新概念,而是对早期 “共享计算” 思想的继承与升级: - 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1960s):计算机先驱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早在 1961 年就提出 “计算应像水电一样,成为一种公共服务,用户按使用量付费”—— 这正是云计算 “按使用付费” 的核心思想雏形。 - 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1990s-2000s):网格计算试图将全球分散的服务器、PC 整合成 “一台虚拟超级计算机”,为科研等大规模计算任务提供资源(如美国的 TeraGrid 项目)。但网格计算管理复杂、兼容性差,难以商业化;而云计算通过标准化接口、简化管理,解决了网格计算的落地难题。 ## 发展历史 云计算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标志性事件推动行业落地: > 阶段 1:概念萌芽期(2006 年之前)—— 思想铺垫与技术积累 1961 年:约翰・麦卡锡提出 “效用计算” 理念,首次预言 “计算资源将成为公共服务”; 1998 年:VMware 推出首款商业化虚拟化软件 VMware Workstation,虚拟化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 2003 年:Google 发表《Google File System》《MapReduce》两篇论文,公开分布式技术核心架构,为后续云存储、云计算提供技术蓝图; 2004 年:亚马逊(Amazon)启动 “亚马逊网络服务(AWS)” 项目,开始探索将自身闲置的服务器资源对外开放(最初是为了解决自身电商业务的资源波动问题)。 > 阶段 2:商业化起步期(2006-2010 年)——“云计算” 术语诞生,巨头入局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 “云计算从概念变为可使用的服务”,行业格局初步形成: 2006 年: - 亚马逊正式推出 AWS 的核心服务:S3(简单存储服务) 和 EC2(弹性计算云),这是全球首个商用 IaaS 服务,标志着云计算商业化落地; - 谷歌(Google)CEO 埃里克・施密特在行业会议上首次提出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 术语,统一行业认知; 2007 年:Salesforce 推出[Force.com](https://Force.com)平台,这是早期 PaaS 服务的代表,让开发者可在其平台上搭建企业应用; 2008 年:微软推出 Windows Azure(后更名为 Microsoft Azure),正式入局云计算,成为 AWS 的主要竞争对手; 2009 年:阿里云在杭州成立,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云计算平台,标志着中国云计算产业起步;Google 推出 App Engine(GAE),进一步完善 PaaS 生态。 > 阶段 3:快速成长期(2011-2015 年)—— 服务普及,企业上云加速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 “IaaS 成熟,PaaS/SaaS 爆发”,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放弃自建机房,转向云服务: 2011 年:OpenStack(开源云计算项目)正式发布,降低了企业搭建私有云的门槛,推动云计算标准化; 2012 年:AWS 推出 Redshift(云数据仓库),将云计算从 “基础资源” 延伸到 “数据处理”,开启 “云 + 大数据” 融合; 2013 年:腾讯云、百度云先后发力,中国云计算市场形成 “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 三巨头格局; 2014 年:微软 Office 365 正式普及,成为 SaaS 服务的标杆,推动 “办公软件上云”; 2015 年: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首次将云计算纳入国家战略,“企业上云” 成为政策导向。 > 阶段 4:成熟深化期(2016 年至今)—— 云原生崛起,场景垂直渗透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 “云计算从‘通用服务’走向‘深度定制’”,技术更先进,场景更细分: 2016 年:Docker(容器技术)和 Kubernetes(容器编排工具)快速普及,推动 “云原生” 概念兴起 —— 应用开发开始围绕 “云” 设计,进一步提升弹性和可扩展性; 2018 年:混合云成为企业主流选择(如金融企业将核心数据存私有云,非核心业务用公有云),AWS、微软、阿里云纷纷推出混合云解决方案; 2020 年:新冠疫情加速 “远程办公” 和 “线上业务” 爆发,Zoom(云会议)、钉钉 / 企业微信(云办公)用户量激增,云计算成为 “数字抗疫” 的核心基础设施; 2021 年至今: - “云 + AI” 深度融合:云厂商推出 AI 训练平台(如阿里云 PAI、AWS SageMaker),降低 AI 开发门槛; - 行业云垂直渗透:针对金融、医疗、制造等行业推出定制化云服务(如金融云需满足合规要求,工业云需适配物联网设备); - 边缘计算与云协同:为降低延迟(如自动驾驶、工业控制),边缘节点与云端配合,形成 “云 - 边 - 端” 一体化架构。 ## 优点 > 降低成本 对于公有云,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都由云服务提供商负责,用户省去了这部分的成本。同时,用户还不需要为操作系统等基本的软件应用程序支付额外的费用,这部分费用也由云服务提供商负责。 > 提高了灵活性 云计算提供资源弹性伸缩的功能,系统会自动根据需求为用户分配适当的资源,防止资源不足和浪费。同时,用户也可以手动进行资源的调整,只需要在网页端进行简单的配置,便可以扩展或收缩资源。 > 让用户脱离繁杂的运维工作 自己购买设备搭建系统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为了完成一个项目,技术人员往往要花费数月的时间选购设备搭建系统。云计算提供了一种零运维成本的软件部署方式,所有基础设施和软件系统(如操作系统)的管理和维护用户都不需要关心,用户要关心的只是自己的业务逻辑。 > 提高了数据和系统可靠性 云计算通过多重备份的形式保障用户数据不会丢失。同时其提供故障转移和自动重启功能,一台云服务器故障了,运行在上面的系统可以快速转移到另外一台云服务上运行,保障用户系统的稳定性。 ## 云计算产业 云计算产业主要涉及硬件、软件、服务、应用、网络和安全等 6 个部分。其中,硬件主要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数据中心装备和使用云服务的终端设备;软件主要包括基础软件、云资源管控系统、云平台软件和应用软件;服务主要包括向客户提供的各类云服务,以及面向云计算系统建设应用全过程的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应用主要涉及重点行业领域的云计算整体解决方案;云网络主要包括云内、云间的网络连接;云安全主要涉及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系统安全、服务安全和应用安全。 云计算标准体系结构包括基础、技术、服务、应用、管理和安全等 6 个部分,如图 1 所示。其中,基础标准主要规范云计算术语概念、技术架构等,是基础性、框架性、总体性标准,为其他部分标准的制定提供共性基础;技术标准主要规范云计算基础支撑、平台、交互和部署等技术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为实现云服务和用提供技术底座;服务标准主要规范面向云服务客户提供的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数据即服务、人工智能即服务、软件即服务、安全即服务等各类云服务,为云计算系统建设和应用提供服务支撑;应用标准主要规范云计算与其他各类信息技术和行业的融合应用,推动技术产品融合创新,赋能各行业依托云计算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管理标准主要规范云计算解决方案和云服务的设计、交付部署、运营、运维以及质量评价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促进技术产品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规范服务流程、确保服务质量提供管理保障;安全标准规范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系统安全、服务安全和应用安全,为云计算产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来源于:https://www.miit.gov.cn/cms_files/filemanager/1226211233/attach/20253/6ea5eda0c4f34976bc7d3a5577dd6a23.pdf 云计算标准体系框架主要由基础、技术、服务、应用、管理和安全 6 个部分组成,如图 2 所示。 
毛林
2025年10月27日 20:27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PDF文档(打印)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